超越研究方法的束缚: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
武建鑫 魏丽娜
摘要:文献研究既不能被概括为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文献的检索、阅读和分析活动,也不能被视为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手段或研究方法。在方法论视角下,文献研究所指涉的内容明显超越了具体研究方法的操作性规范,其独特的研究理念、价值取向和复杂的表现形式决定了“研究方式”的定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从文献研究的陈述、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研究方法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三个方面,为当前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生论文写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献研究;研究方法;研究方式;方法论;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武建鑫,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西安 710021;魏丽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71。
一、引言
翻阅任何一本研究方法的教科书,我们都会发现有专门章节讨论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研究,但关于文献研究的内容却很少或根本没有。这与研究实践中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在研究实践中,文献的使用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仅从现有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学位论文来看,93.71%的学位论文作者都曾承诺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或“文献法”“文献分析法”)[1],且仅仅用以表征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阅读和分析文献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抑或是指向文献综述中对文献的检索、收集、分析和撰写。事实上,许多研究成果并未真正运用这一方法,文中关于“文献研究方法”的承诺,大多属于空头支票。其可能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交代必要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学术规范。研究生往往出于一种从众心理,相互模仿并纷纷将“文献研究法”列入其中,以强化其研究过程中涉及文献分析时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并不明白该方法是怎么回事[2]。二是国内外较为经典的研究方法教材尚未对“文献研究法”进行系统说明,长期以来,不论是成熟的研究者,还是在读研究生,对文献研究法的了解缺乏统一来源,其认知差异巨大。在学位论文的评审过程中,评审者往往通过忽视对“文献研究法”的评价而搁置争议。三是当前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存在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对文献研究法的界定及其讲授差异较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体系等方法论内容的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对文献研究法的认知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方法规范化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献研究面临着一种严肃的、客观存在的合法性拷问。在网络平台中,除了大部分资源是关于文献研究基本内容的描述之外,还频繁出现对文献研究的困惑和质疑的相关信息。这些论题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讨论但莫衷一是,以至于学术界对文献研究的认知和运用存在些许混乱。目前关于文献研究的探讨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聚焦文献研究的功用和改进,比如,有学者认为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方法,既可以独立完成一项课题研究,也可以作为课题的辅助性研究方法[3];有学者认为技术支持的文献研究法是数字化教育研究的一个尝试,能够处理海量文献、快速把握已有研究的基本情况[4]。其二,对文献研究的争议和商榷,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文献法是研究方法吗?——兼谈研究整合法》一文将此问题推向学术界的风口,作者指出“文献法”不属于研究方法的范畴,进而提出研究整合法是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以下简称“姚文”)[5]。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文献研究法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法,它既可以是定量的方法,也可以是定性的方法(以下简称“肖文”)[6]。上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认识文献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学界关于文献研究的方法论立场仍然存在争议,导致我们在运用文献研究法时无所适从。因此,有必要基于文献的界定重新认识文献研究,从方法视角来分析文献研究的争议焦点与判断标准,然后在方法论视角下阐述文献研究的立论依据,进而构建一种作为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方法体系。
二、文献视角:文献与文献研究表述的整合性建构
文献即是整个研究的核心。鉴于中英文语境下对文献内涵的界定不同,文献研究的表述也随之变化多端,成为该方法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
1.不同语境下的文献内涵
在中文语境中,文献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因时代变迁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从词源来看,“文献”始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对此解释却是在百余年后,汉末郑玄沿袭“以音释义”的方式,首先对“献”做了解释:“献,犹贤也。”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和“献”分别进行了解释,即:文,典籍也,献,贤也。至此,“文献”可以解释为历史上所记载的文本典籍和贤人言论[7]。后来经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一书的解释,彻底将文献中“人”的成分舍弃,将文献统称为“信而有征”的史料。这一解释至今仍然影响着学术界对“文献”一词的认识。如今,文献常与图书、信息、资料、情报等名词一起出现,使它的概念变得更加模糊。为了准确把握当前文献的内涵,我们还需要查阅词典一类的工具书。1983年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的解释:“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对文献的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198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出版的《科技文献检索》对文献的解释为:“文献是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等方式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中国文学大辞典》对文献的定义为:“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由此我们发现,词典一类的工具书对文献的解释趋于一致,文献是指记录有一切知识和其他信息的人工载体。
在英文语境下,文献对应两个不同的词汇,分别为document和literature。根据在线牛津词典检索可知,literature的意思有两个:一是书写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小说、戏剧和诗歌(与技术性的图书、报纸、杂志等相反);另一个是关于特定主题(或学科)的出版物或信息印刷品。此外,document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提供某事信息或可用作某事证据(或证明)的官方文件、书籍或电子文件;二是包含有标识它的名称的文本的计算机文件。从词源来看,两者都可以译为“文献”,但在具体用法上有微小的区别,literature是一个集合名词,通常指某一学科或主题方面的图书或期刊资料,而document包括印刷品以外的文字记录,比如碑文、古币图文等。显而易见,literature只是document其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属于狭义的文献界定,而document则属于广义的文献界定。在国际学术界,学者们在分析文献时常用document,比如,约翰•斯科特提供了一个相对较早的常识性定义,他认为最一般意义上的document就是具有物理形式的书面文本,包括书籍、论文、手稿、日记、会议记录等。菲茨杰拉德和大卫•多洛维茨进一步扩展了此定义,前者添加了口头的和虚拟的文档,后者认为应该包括照片、绘画和录音材料。对此现象,迈克尔•巴克兰(Michael Buckland)于1997年撰文“What is a document?”,指出随着信息的物理形式在不断延伸,document的定义扩展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限制,值得探讨[8]。为了结束这种基于文献现象的定义趋势,在21世纪初,麦卡洛克提出了一个更为简单但包容性更强的定义,将document描述为某一事件或过程的记录。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外文语境下的文献内涵虽然存在些许差异,但在广义的文献内涵界定上,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均囊括了文献的四个基本要素:①所记录的知识或信息;②记录知识或信息的符号;③用于记录知识或信息的物质载体;④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基于此,本研究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其他信息的一切载体。需要说明的是,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document和literature的联系与区别,即应该用document来统摄literature,将literature视为document的一种表现形式。
2.文献研究法的表述
既然我们已经界定了文献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方式,按理说,基于文献的研究方法的表述是一个很自然的语言组合,表述为“文献法”(document method),或表述为“文献研究法”(document research method)。然而,一种研究方法是否存在,以及如何表述,绝非一场语言游戏,而应该从客观事实层面去考察、分析和认定。假设文献研究法不是舶来品,那么,在现有的中文研究方法著作或学术论文中应该有相应的表达。经过不完全检索,我们发现“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中涉及“文献”的研究方法表述有文献法、文献研究法、文献计量法、系统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形式。仔细分析可知,以“文献法”或“文献研究法”命题的论文旨在探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比如,姚文和肖文均属于此,且在英文题名中均以literature research指代文献研究法。同时,我们发现,其他几种表述形式则属于具体的文献研究方法形式,在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彰显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查阅发现,如今的研究方法系列著作对文献研究法的关注明显不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相对更加关注文献研究法,不论是袁方和王汉生的著作《社会研究方法教程》[9]205-214,还是仇立平的教材《社会研究方法》[10]、风笑天的教材《社会研究方法》[11],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文献研究法”(尽管表述不完全一致),且以literature research指代文献研究法,进一步把文献法分为第二手分析、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三类。事实上,上述教材中所谓的文献研究方法界定及分类都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Earl Babbie)的经典教材《社会研究方法》,但在艾尔•巴比的书里,与文献研究有关章节的题名是Unobtrusive Research(非介入性研究),即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在此名目下包括了上述三类文献研究法[12]。很显然,国内研究方法教材对文献研究法的表述是一种“意译”,将非介入性研究直接当作文献研究法略显粗糙。
在英文语境下,除了“非介入性研究”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文献研究法的表述?我们以“SAGE研究方法数据库”为检索依据,发现文献研究法的表述为document analysis(文献分析)或documentary research(文献研究),同时,涉及文献研究法的表述形式也较为多样,比如historical analysis(历史分析)、content analysis(内容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textual analysis(文本分析)、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s(系统文献综述)。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英文语境下的“文献研究”表述缺乏一致性,且存在意译英文语境中与文献研究相近表述的现象。具体来说,首先,英文语境下并不存在用literature research来指代文献研究的英文表述,这种基于literature文献内涵界定“文献研究法”的表述逻辑应该是一种中国式英语的杜撰;其次,literature research也不等同于unobtrusive research,后者比前者涉及的研究范围更广;最后,documentary research符合基于document的文献内涵界定“文献研究”表述逻辑,但文献研究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总括性的研究类型容纳了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方法视角:文献研究的争议焦点与判断标准
1.文献研究的争议焦点
近年来,关于文献研究的争议颇多,不论在日常的学术交流和论文答辩过程中,还是网络上有关文献研究的咨询及各式回答中,都认为文献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立论依据有两个方面:①所有的科研过程都涉及对学术论文及著作的整理、阅读、分析和引用活动,这种一般的文献阅读分析不应视为研究方法;②在文献综述过程中,文献的收集、检索、阅读和分析活动只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必要环节,不应视为文献研究法。很显然,上述论证不符合逻辑,难以有力否决文献研究法的合法性。首先,上述论证存在逻辑不符的问题,文献研究是不是一种研究方法,其论证逻辑应该是依据研究方法的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直接将文献研究视为文献阅读或文献综述;其次,上述论证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论证的核心概念是文献研究法,但在分析时用的却是文献阅读或文献综述;第三,对文献综述的解读不全面,文献综述既可以是一项研究报告或论文的一个部分,又可以是一篇综述性的论文,前者一般被视为研究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因此不存在研究方法的问题,而后者则有具体的文献分析方法。当然,上述分析只能说明质疑文献研究法的合法性论据不足,但并不能就此论证文献研究法是一种研究方法。
接下来,从支持者一方来看,其立论依据是在科研实践中有大量的学术论文选择“文献研究法(或文献法)”开展研究,有力地回应了各学科领域的学术问题,且在部分研究方法教材中列有“文献法”的章节。也就是说,似乎不存在“文献研究是否是研究方法”的论题,因为相当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计量、系统性综述、文本分析法等,且这些方法在诸多研究案例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检验。显然,这是一种凭借经验事实推论的逻辑,即将客观事实作为立论依据,进而确认文献研究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合法性。这一逻辑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有关文献研究的经验事实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建构,尚未经过方法论的考量和校准,其合法性仍然有待考证。至少在方法论层面,上述立论依据对文献研究法合法性的确认仍显粗糙。一方面,我们不能用有关文献的系列研究方法指代文献研究法本身;另一方面,尽管支持者确认文献研究法是一种研究方法,但并没有论证文献研究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方法,遵循哪些基本的规范和操作程序,以及文献研究法与系列研究方法是何关系。
2.文献研究的判断标准
对于文献研究是不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判定,需要基于我们对于“研究方法是什么”的认识。然而,研究方法却是一个看似清晰实则被混乱使用的概念。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将许多研究范式纳入研究方法体系,比如,将行动研究称为“行动研究法”,将案例研究称为“案例研究方法”[13],将质性研究称为“质性研究方法”[14],再或者将田野研究称为“田野研究法”,等等。当然,文献研究也不例外,常常被我们称为“文献法”或“文献研究法”。之所以如此钟爱“方法”的称谓,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方面,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工具和操作程序,它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在机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科研实践中,我们会倾向于以“研究方法”之名来确立整个研究过程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认知体系,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个方面,一般的研究者仅停留在运用研究方法来解决具体学科问题的层面,少有人能全面且准确地认识研究方法的脉络、发展、表述、结构。因此,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所采用的方法可能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但只要能解决问题,就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辨析与确认。
事实上,研究方法乃科学研究的常用术语,通常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进而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在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看来,研究方法主要是关于“如何了解事物,而不是知道什么事物”的学问。很显然,这种解读更为简洁、深刻。“如何了解事物”意在表明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技术手段,是研究者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步骤、程序、技术、途径、手段等的总和。研究方法作为技术手段的以下两个特征对我们判定文献研究是否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作为收集和分析材料的技术,不同研究方法之间具有明晰的“边界”。当一些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时,我们无法将这些方法“合并同类项”使之成为一种方法。比如一项调查研究同时运用了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我们无法将这三种方法合并为一种称谓,而只能将这三种研究方法归类为调查研究。基于上述特征,文献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判断恐怕难以成立,因为有关文献的研究案例表明,基于文献的研究方法形式多样,比如文献研究经常使用的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二手数据分析、引文分析等具体方法。
(2)通常情况下,研究方法更加关注操作层面,而不会对整个研究所秉承的科学立场思考再三。这一特征对于我们理解文献研究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差异也有帮助。基于这一特征,文献研究显然不是对研究操作程序的具体规定,而是一种独特的研究类型,它并不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都不会受研究者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是这一特征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将文献研究与其他类型的研究区别开来,同时也与其他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区分。
四、方法体系视角: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文献的检索、阅读和分析活动,也不是作为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技术手段的研究方法。那么,文献研究该如何定位?有关文献研究的多种具体研究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显然,这些问题都超越了当前的“方法”视角。在科学研究中,质疑并否定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也会为学术界带来新的困惑,即有关不确定的知识无法安放在已有的科学的话语体系中。一般来说,解决新困惑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新的视角下探寻相对合理的解释和定位。鉴于文献研究独特的研究方式和复杂的表现形式,有必要而且必须改变平面化的思维方式,构筑起多层次的立体式思维模式,站在方法体系的高度解决对文献研究的定位问题[15]。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方法与技术92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方法论观点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而相应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对于从事研究生教育政策研究的人来说,系统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准确有效地应用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而且还能辨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局限性及互补性。
1.文献研究方法论
方法论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重要且高贵的词汇。说它重要,是因为方法论对于学者的研究生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说它高贵,是因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总称,其内容覆盖面广且相对抽象,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反观当前的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更加倾向于探究各学科专业领域的具体问题,对方法论问题却置若罔闻,以至于一些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这也是当前对文献研究的诸多困惑的根源所在。因此,必须从方法论层面构建文献研究的合法性基础和价值取向。目前关于方法论的阐述主要涉及哲学、科学、学科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下:
(1)在哲学层面,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式、方法和理论体系。换言之,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而方法论更加关注“如何认识世界”[16]。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方法论指导,它以一种总的要求或原则指导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设计的过程、研究方法的运用。对于文献研究而言,必须在文献探索过程中把握文献的本质,它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中介,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工具[17]。开展文献研究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文献是当时当地的可信赖的客观记录,可以很好地反映社会真实状况。正是因为有了文献研究,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单一,且呈现出研究便捷、成本低、效率高的特征。比如,我们既可以通过分析一部回忆录理解某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又可以通过收集特殊人群之间的信件来了解某一群体文化的特征,还可以借助官方统计资料来揭示社会结构性问题。
(2)在科学层面,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式”,而是不同的研究方式何以“合理”。也就是说,方法论关注的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之所以成立的充分理由,而不是“对现有方法合理性确认以后的具体运用”。在科学层面,就文献研究而言,其方法论问题是文献研究为什么是有解释力的或合理的。事实上,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探讨文献研究究竟属于实证主义研究范畴还是人文主义研究范畴。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是两种最为基本但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前者建立在主客二元的立场之上,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向自然科学看齐,用客观、科学的方式认识外部世界;而后者则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尊重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主观性,其结论往往侧重对社会的理解。在文献研究中,“文献”本身就是整个研究中的论据和资料,文献研究中的任何观点和结论都有文献客观特征及量化数据支撑。由此可以判断,文献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研究范畴。
(3)在学科层面,方法论就是讨论各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性质与特征,以及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的复杂关系。显然,学科层面的方法论更加关注研究方法在学科的形成、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比如,叶澜在其著作《教育研究方法论》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其适宜性问题,还涉及教育研究的发生学、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确立的理论基础等内容。事实上,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支持,而研究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形塑学科的特性。当然,在不同学科中,同一种研究方式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各有侧重,比如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文献研究更加关注文献的特征和科研活动的规律,往往会采用共词分析法、引文分析法、知识图谱法等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文献研究更加关注文献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特征,往往会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
由此可知,方法论视角下的文献研究超越了具体研究方法的操作性规范,其独特的研究理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文献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可能。通常情况下,任何一项文献研究都有其方法论立场,基于文献研究的规范性要求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然后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各种具体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技术。
2.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
相比于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方式更加倾向于整个研究独有的特征,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研究理念和操作方式,它由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所组成。区分研究方式的主要标准是:资料的类型;收集资料的途径或方法;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依据这几个标准,可以将研究方式分为统计调查、田野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文献研究。在众多研究方式中,文献研究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研究方式,但它又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式。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数据收集似乎是所有研究都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人们普遍认为研究人员应该在研究过程中收集(或创建)他们自己的经验数据。但事实却相反,很多原始研究往往可以使用现存的文献资料来完成,比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很多研究课题都是借助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完成的。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文献研究的应用很广泛,且潜力巨大,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文献资料可供使用和参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献研究更像是一种研究策略,成熟的研究者应该在确立研究课题之后首先考虑是否可以利用预先存在的定量数据或定性资料来调查新问题或验证已有研究。文献研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产生由于这种接触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因而不会造成资料的“失真”。因此它也被称为间接研究或非接触性研究。文献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资料收集方法是与研究方法相联系的,研究者一般是在确定研究方法之后,再去查找某种类型的现存文献。具体来看,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其研究方法涉及文献综述、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文本分析、文献计量等,其数据资料收集方法包括网络检索、数据库检索、实物收集等。如图1所示。
3.基于文献的研究方法
本文仅对基于文献研究方式的五种主要研究方法予以界定,具体内容如下:
(1)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在科学研究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它是指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18]。文献是一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地图,文献综述往往由某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富有资历的学者撰写,不仅梳理了某一研究领域在一段时期的整体状况,也为该领域的新进入者提供了研究指南。虽然文献综述通常可以作为大型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进行,但它们也可能是作为研究项目的唯一对象而存在。文献综述主要包括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 Reviews)和元分析(Meta-analysis),其中,系统性综述是一种为了解答确定的研究问题,使用特殊技术合成现有文献,运用循证实践的原则得出结论的专业化文献研究方法[19]。元分析是借助统计方法,针对同一问题的大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从而概括出其研究结果所反映的共同效应,即普遍性的结论[20]。系统性综述和元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于定性发现,而后者的重点是总结已确定的相关研究的定量结果。
图1 基于文献的研究方法
(2)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最初用于传播科学,之后越来越多地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是一种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研究方法[21]。一般来说,内容分析分为两类,即概念和关系。概念分析主要检查文本材料中概念的存在、频率和中心性。这些概念可以表示单词、短语或更复杂的结构。关系分析不仅列出概念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还展示概念的共现情况,从而检查概念在文档中如何相互关联。这些关系可能基于上下文的接近度、认知映射或潜在情绪。在科研实践中,内容分析不应对事物进行简单计数,而必须尝试考虑文本的意义和上下文关系。有时可以将内容分析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或者将其用作对文本进行更具解释性的分析框架来实现研究目标。
(3)话语分析。话语分析不同于文献研究的其他方法,其关键区别在于话语分析关注文献中的语言元素及其隐含的社会规范性框架。更确切地说,话语分析不仅仅是为了描述交流和传递信息,而是为了揭示文本中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话语分析的基本问题是话语和语境的关系问题,比如,话语分析可以了解文本作者使用话语的背景、所理解的含义,所写内容是否有利益相关者,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具有什么样的权威和影响力,等等。话语分析最早应用于语言学领域,但随着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理论成果不断渗透,话语分析开始应用到教育研究中[22]。比如,学者们主要采用社会文化视角的话语分析方法,更多地关注一定时间内社会情境中语言的内容、功能和知识共建的方式,以及语言本身为达成共同的思维活动所发挥的作用[23]。
(4)文本分析。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文本内容,还涉及文本结构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在研究过程中,文本分析可能是理论驱动的,也可能是资料驱动的,但都需要从修辞、叙事等方面入手研究文本的词汇,由表及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文本分析通常遵循四个步骤:确定数据来源、收集资料、编码和资料分析[24]。与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相比,文本分析有着独特的科学立场和价值取向:①文本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诠释主义和人文主义,属于归纳的逻辑,而内容分析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属于演绎的逻辑;②文本分析更加关注文本,分析相对微观,重视文本的符号或符码所组成的信息结构,进而解释文本生产者的特定立场、观点和价值,而话语分析相对宏观,不仅重视文本还兼顾文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造成的影响;③文本分析更加偏重文本结构,伴随着信息技术及其软件的快速发展,相关计算机化的文本分析技术为文本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得大规模的文本数据研究变得可行且高效[25]。比如主题模型(Topic Model)技术,python语言,或Nvivo、Divominer等软件。
(5)文献计量。文献计量是文献学领域中一种将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计量方法,它主要关注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会议论文等文献可计量的分布结构和变化规律。换句话说,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文献所隐含的科学研究的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26]。时至今日,文献计量广泛应用于情报学、科学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对各学科领域的主题演进、知识流动和前沿研究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计量软件的不断成熟,尤其以Citespace、Vosviewer、BibExcel等为代表的可视化软件的出现,这类简单易学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迅速成为新进入者追捧的研究工具[27]。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计量是通过作为第三世界的文献来认识作为第一世界的物质实践世界,因而在运用该方法时不能唯“计量数据”进行单一的描述,而是要认识到作为第二世界的逻辑思维对物质世界的解释与建构的重要作用[28]。
五、反思:文献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优化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其他信息的一切载体,应当用document统摄literature,以documentary research来表征一切基于文献的研究类型。文献研究既不能被概括为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文献的检索、阅读和分析活动,也不能被视为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手段或研究方法。很显然,方法论视角下的“文献研究”建构思路更具解释力,不仅超越了具体“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束缚,而且呈现了“研究方式”的定位合理性和包容性。当然,在理论上阐释清楚文献研究的来龙去脉,并能够遵循“文献—研究方法—方法体系”建构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对于当前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基于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对于文献研究的教学或研究生的学习而言,我们还有必要说明基于文献的研究如何陈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当前的研究方法课程如何高质量实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做如下回答:
1.文献研究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不论运用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研究思路、方法陈述时必然存在基本的操作程序
首先,文献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要遵循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文献操作化处理等基本写作范式,从论文结构上体现文献研究的科学性。其次,文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从文献内容的编码入手,进而从文献资料中抽象出概念,然后建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命题的陈述来分析文献所蕴含的信息及其价值。再次,不论是开题报告的撰写,还是学位论文的写作,都有可能用到文献,但需要说明基于文献的具体研究方法,并交代清楚在该研究中是如何运用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存文献(特别是原始文献)一般是为研究以外的目的而撰写或编制的,在收集和使用之前必须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一般而言,文献评估要遵循以下四个标准:①真实性,包括评估文件的可靠性和作者身份的真实性;②可信度,主要判断作者的写作动机,以及作者与这份文档的关系;③代表性,有关文件的保留程度和可用性的评估;④意义性,除了依据文献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以外,还应结合文献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文献内容做深层次的理解[29]。
2.针对当前研究生对具体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理解不足、对研究方法认知混杂,以及对方法的操作性不足等问题,文献研究课程的教学需要建立从方法论到研究方式,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授课结构
就文献研究的教学而言,教师有必要从方法论角度向学生说明文献研究在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学科层面的价值理念和研究立场,帮助学生理解文献研究的深层次内涵,进而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式暗含了一种归类的意蕴,有助于教师围绕文献研究方式开展模块化教学,通过不同研究方式的比较来加深对文献研究这一非接触性研究的独特性认识。基于此,可围绕文献综述、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文本分析、文献计量五种典型的研究方法进行专题教学,且专题教学既要清楚阐释每一种研究方法的来龙去脉,又要从国际视野来展示不同方法在国内外学术界的运用情况,进而引导学生从经典学术论文的方法运用中体会其处理手段的灵活性。
3.文献研究是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的必备技能,文献研究的学习理应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
首先,文献研究理应有效嵌入到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中。学校、学院和教研组可围绕文献研究来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研究生中期考核时设置与开题有关的文献综述报告,在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强化对文献研究方式的规范运用。其次,导师的指导是培养研究生文献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指导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有效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再次,研究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掌握文献研究的科学范式,了解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以提升自身的文献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童星. 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基于2005—2014年379篇博士论文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9): 53-57.
[2] 陈桂生. 略论“教育研究方法”[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7): 17-18.
[3] 杜晓利. 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10): 1.
[4] 魏顺平. 技术支持的文献研究法: 数字化教育研究的一个尝试[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6): 29-34.
[5] 姚计海. “文献法”是研究方法吗——兼谈研究整合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7): 89-94.
[6] 肖军. 教育研究中的文献法: 争论、属性及价值[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10(4): 152-156.
[7] 夏国强. 《论语•八佾》“文献”礼源考[N]. 光明日报, 2019-08-10(11).
[8] BUCKLAND M K. What is a “Docum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7(9): 804-805.
[9] 袁方, 王汉生.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 重排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95-314.
[10] 仇立平. 社会研究方法[M]. 2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11] 风笑天. 社会研究方法[M]. 5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219-241.
[12] 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M]. 11版. 邱泽奇,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9: 317-342.
[13] 殷. 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 周海涛, 等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14] 陈向明.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5] 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12.
[16] 刘蔚华. 方法论辞典[Z].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2.
[17] 周文骏, 杨晓骏. 论文献的属性、现象和本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2): 76-82.
[18] 张丽华, 王娟, 苏源德. 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1): 45-47.
[19] 游景如, 黄甫全. 新兴系统性文献综述法: 涵义、依据与原理[J]. 学术研究, 2017(3): 145-151.
[20] 毛良斌, 郑全全. 元分析的特点、方法及其应用的现状分析[J]. 应用心理学, 2005(4): 354-359.
[21] 杨小微.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38.
[22] 柴少明, 李克东. 话语分析?研究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新方法[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6): 79-82.
[23] MERCER N, LITTLETON K, WEGERIF R.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ve activity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J].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2004, 13(2): 193-209.
[24] 曾忠禄, 马尔丹. 文本分析方法在竞争情报中的运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4(8): 47-50.
[25] GRAESSER A C, McNAMARA D S, KULLIKOWICH J M. Coh-Metrix: providing multilevel analyses of text characteristics[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1, 40(5): 233-234.
[26] 陈维军. 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 情报科学, 2001(8): 884-886.
[27] 马小燕, 郑晓齐. 高等教育文献研究范式的嬗变、问题及反思[J]. 高教探索, 2019(8): 37-43.
[28]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 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 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3.
[29] MOGALAKWE M. The use of documentary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J]. Af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6(1): 221-230.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