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1]

耿有权

摘要: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特殊国情又奋发有为的世界大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最高端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世界共性,更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要进一步强化有世界水平的特色内涵建设;从五个维度分析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需要面对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始终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要扎根中国大地建构理论体系,始终保持中国特色制度底色,善于弘扬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同时能够为世界提供优秀教育范本的鲜明观点。

关键词:新时代的中国;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方略

作者简介:耿有权,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 21009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切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人们必须适应这个变化的社会,才能准确地认识这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本质特征。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超过美国、欧洲、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2]232。“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3]5“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4] 显然,考察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我们离不开对这个时代大背景的认识和理解,事实上也只有深刻把握这个背景意义才能抓住发展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探讨推进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辨析未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落在何处,战略任务应当从哪里开始推进。

一、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始终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是一个宏大主题,这种发展必须有长远的战略。何谓战略?按照《辞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全局的方略;二是泛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等领域长远、全局、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如国家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外交战略等[5]。通俗地说,譬如要打赢一场战争,就要对战争的全局进行谋划和指导;要实现国家发展,首先就要从战略高度谋划国家长远、全局、高层次重大问题。这就是谋划战略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要推动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健康稳定长远发展,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进行谋划和指导。

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未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到哪里去找寻自己的战略方向?可以说,国家发展方向就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国家战略目标就是研究生教育战略目标,换言之,研究生教育发展应当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2-23。这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下还有很多具体目标,包括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其中有“双一流”建设目标,包括一流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等。例如,在国家战略目标指引下,到2020年,我国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从现在开始再过10年,到2030年,我国将有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6]。这些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影响十分深远,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服务方向和战略服务内容。

从系统论角度看,所有的目标都是贯通的,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关系。国家战略目标始终是全局性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有很多具体目标包括教育发展目标等,但所有具体目标都要受战略目标的指引和约束。当战略目标确定后,具体目标就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内容和步骤。处于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各高校要主动夯实这个目标基础,把握好目标建设的关键点。一是把握好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是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一个根本点和着力点;中国特色要求从中国立场看待全部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同时有世界眼光、世界胸怀、世界格局,即要把建设中国特色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二是把握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作的关键目标,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围绕关键目标开展工作并努力实现目标。三是把握好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动态有机结合点。比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3]12-13

二、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建构理论体系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发展规模宏大、种类繁多的研究生教育,无疑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要吸收世界先进国家研究生教育基本经验,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即使借鉴国外理论,也要结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需要。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实践真理。譬如,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是从欧洲借鉴来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把它当作教条,而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换句话说,外国的科学理论可以拿来使用,但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活学活用,用到恰当处,用到正当时,用到合理处,要能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为自己的东西。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理念,中国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物,也是一个正在完善的事物,如何推进这个事物的科学发展,这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理论从哪里来?实践出真知,这个理论体系只能从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提炼而来,当然要吸收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并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根据认识论和政治论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跟随国家发展的需求步伐,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实践,不断推进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四个服务”的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377。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8]。“四为”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是适合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和指导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论创新。凝聚到一点,就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扎根中国,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这里涵着国家对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需要学术界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界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好几个结合点。第一,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要坚持把世界研究生教育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研究生教育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比如科研、教学和学习相统一原理,是发达国家上百年探索到的一条研究生教育基本原理,我国可以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应用这条经验规律,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理论观点。第二,要把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发展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资源,丰富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论的本土内涵。第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将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同正在推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解决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为中心,建设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始终保持中国特色制度底色

任何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都需要稳定的制度作为保证。唯有稳定的制度,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长远发展。这个制度,不是天然的自发的或别人送来的,而是需要主动建构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建构理念、建构历史、建构成果和建构特色。譬如,19世纪初德国建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是适应普鲁士政府建设国家需要的制度,是体现德国人观念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洪堡等教育家指导德国大学建构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等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现了德意志民族发展的诉求。19世纪后期美国建构的研究生院教育制度,是符合美国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吉尔曼校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建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就是一个重要典范,对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德美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世界意义但更具本土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德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制度都是通过本土意义实现世界意义及示范引领作用的。

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但很长时间里没有中国特色,是“亦步亦趋”的产物。如蔡元培主政的北京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基本上是“拿来”西方的研究生教育制度。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学位授予法》是借鉴西方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直接体现。新中国建立后,主要借鉴学习苏联研究生教育制度经验,包括招收师资研究生等,也是缺少中国特色的“拿来”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认识到建立自身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开始建立自己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如20世纪80年代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就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法规。40多年来,学位条例指导了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它符合中国实际需要,是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实际上,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是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当代,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为”服务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发展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坚持深化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研究生教育重要使命[9]

必须认识到,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成了研究生教育大国,但还不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因此,要加大力度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理论,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及其内涵建设要始终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既要与传统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相衔接,又要有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内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是朝向发达国家迈进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要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要求,能够适应未来中国发展需要。二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以往的制度体系也有中国特色,但特色并不明显,未来中国要充实发展中国特色内容并使之达到世界水平。三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要有利于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走上世界舞台,达到世界水平。这个制度体系应能够发挥“虹吸效应”,吸引和保障全球优秀学子来中国求学。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还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四、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善于弘扬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

教育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比较突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作为顶尖层次教育,理应在教育文化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经验,比如德国建立研究生教育是如何契合其教育传统文化的,是如何体现德国教育基因和要素的;美国建立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如何吸收德国等西方文化基因同时又发展出自身特色基因的。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例如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研究发现,柏林大学创办人洪堡认为要拯救德意志民族,就必须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当然,基础是由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打下的,而且19世纪的军人和政治家对德意志的思想统一也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10]272-273。始建于1876年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要是受德国大学的影响建立起来的。起初它只有一个哲学学院,后来很快又建立了一个专业学院即医学院,两者都曾接受一个伟大的学者型校长的领导。无论是在创建之初还是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这所大学都最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10]60-61。这个历史表明,德美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不仅有自身文化特色,也有文化传承创新内涵。可以说,正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色,保障了德美稳步发展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

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文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中国研究生教育落后西方世界一个多世纪时间,但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发展起来,并在21世纪展现出辉煌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经过长期发展,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019年发展到51.6%[11],达到了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所称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此为基础,中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到201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86万余人,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90万人[12]。中国正在巩固研究生教育发展成果,并向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从现有成果看,中国研究生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这不仅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善于吸收西方研究生教育优秀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也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善于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例如中国儒家文化讲究“大学之道”,倡导个体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以教育改善社会,而社会也积极回应。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文化现象。在新时代发展视野中,中国发展研究生教育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特别要坚定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文化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349。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文化,是中国特色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中国特色教育文化的前沿部分。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应当率先弘扬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引领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实际上,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有很多好东西,完全可以转化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比如,“尊德性而道问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严,道尊,敬学”;“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温故而知新”;“一以贯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专心致志”;“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仁,不让于师”;“学莫便乎近其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恬养知”;等等。当然,我们不能固守教条成规而要善于将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使优秀教育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并发挥更好的作用。

五、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能够为世界提供优秀教育范本

21世纪是世界各国激烈竞争发展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谋求发展,均谋划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智利、加拿大、丹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不断跟进世界教育发展形势,制定和实施了系列战略政策和资助计划[13],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努力谋求在世界范围内的示范效应。中国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和“2011计划”再到“双一流”建设,不断加大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不仅助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为发展中国家作出了示范引领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站立在21世纪20年代时间节点来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在这个时期,国家倡导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是全方位发展,改革是全方位改革,创新也是全方位创新。教育领域正在稳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研究生教育正在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未来中国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在国内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攻读研究生学位,更要吸引世界优秀学子加盟其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14] 21世纪,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研究生教育需要集聚全球精英力量,广泛汇聚全球共识,努力开拓高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在全球建立属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声誉。目前中国研究型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声誉。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为例,该排名考察的世界范围内大学数量已从前几年100所扩大到今年的200所,涵盖了3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这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对全球大学声誉最全面的评估。该排名更强调学校的品牌价值,反映各高校在吸引人才、商业投资等方面的竞争力。根据这个排行榜,中国大陆13所大学上榜,其中清华大学(第13名)和北京大学(第16名)进入世界前20[15]。需要强调的是,进入这份榜单的中国大学全部是国内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其研究生教育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因此,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必将使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在国际声誉上赢得更好发展前景,对“双一流”建设乃至国家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3[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5: 35-36.

[5]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6版(彩图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2871.

[6] 王战军. 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汇编[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9.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8] 胡浩.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N]. 中国教育报, 2020-07-30(1).

[9]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13.

[10]    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 徐辉, 陈晓菲,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1]    林焕新. 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N]. 中国教育报, 2020-05-21(1).

[12]    王战军.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20[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18-19.

[13]    刘念才. 世界一流大学: 战略·创新·改革[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29-31.

[14]    习近平.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475-476.

[15]    搜狐网. 2020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出炉: 哈佛连续10年位居榜首, 21所中国高校上榜[EB/OL]. (2020-11-05) [2021-02-04]. https://www.sohu.com/a/429634872_99921470.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12期)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双一流’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体系研究”(编号:BIA18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