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资格考试:过滤器还是导航仪?

于书林 乔雪峰

一、引言

近年来,我博士研究生规模显著增长,跃居世界前列。截至2008年,已累计培养博士约28万人。尽博士生培养数量逐年增加,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博士生培养质量与高等教育强国的水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培养单位间的差异较大,培养质量参差不齐。2010年由中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发布的《中博士质量报告》显示,我博士学位论文在文献评述、理论深度和原始创新等方面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强调,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2]。改革博士生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之一[3]。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需要进一步强化博士生的学术训练,培养其研究能力[4]

为了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一些研究者倡导引入博士生资格考试,以打破以往博士生培养“严进宽出”的状况。程永元、邱成悌和王华指出,博士生资格考试应该以考核能力为主,保持一定的淘汰率,并与博士生中期考核相结合[5]。余桂红和张应强认为我国内地高校应引入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完善淘汰机制[6]。宋琦琳和陈国忠结合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个案,提出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可以作为选拔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有效途径,激发其拼搏意识 [7]。研究者普遍认为,博士生资格考试可以促进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对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角色定位,研究者更注重其作为“过滤器”的评定和选拔功能,用考试来评估和鉴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准,而忽视了考试在促进学习和科研方面的引导和推力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和调查研究,在阐述国内外博士生资格考试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香港地区高校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进行个案分析,从促进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视角对博士资格考试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阐释,并对我国内地高校博士生培养提供政策建议。

二、选拔淘汰机制:国内外博士生资格考试的状况

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是高等院校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加拿大、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实施[8]。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在博士项目中期进行,旨在评估博士生的基础学识(substantive knowledge)和专业学术技能 scholarly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水平,考核其是否具备后续研究的能力。资格考试多采取笔试、口试或二者兼有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解、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估能力的考察。考试的结构大致相同,一般包括2门基本理论综合考试和1门专业基础与应用综合考试。部分院校的博士生资格考试要求学生现场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有部分院校博士生资格考试围绕科研选题而定,要求博士生在数天内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完成既定要求。博士生资格考试最终由数位考官进行评定,合格者方有机会博士生 PhD student)升格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进行后续的研究。而未通过者一般仍有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若仍未达到要求,则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博士生资格考试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率一般为10%~25%,部分学校达30%甚至更高。通过高淘汰率,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学生,从而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长期以来,国内高等院校博士生培养多数采用中期考核制度,但中期考核突出“全面考察”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往往是既面面俱到,又流于形式。中期考核制度重复考查了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但未能突出对研究方法、研究潜力和研究能力的考察,无法判别其实质性的研究进展[9]。近几年来,内地个别高校亦开始试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通过集中笔试和面试,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评测学生的专业思维、语言表达、实践技能等多项能力。也有高校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从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出部分优秀者,以硕博连读生的身份,提前进入攻博阶段。这种情况下博士生资格考试实则成了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行的用于筛选人才的方法,虽然名称上与国外博士生资格考试相同,但是其内涵则有一定的差异。

虽然国内外在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考试的内容、规格和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10],但是博士生资格考试主要定位是选拔淘汰,从在读学生中筛选适合进一步从事研究的人选。罗英姿和曲福田认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内容应侧重于评判学生是否适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强调考试的筛选功能,关注对博士生的淘汰与晋级,进行集中考核[9]。杨庚和杨健特别强调博士生培养的竞争机制,认为其可以发挥“指挥棒”的效应,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实现对适合从事高水平科研的学生的选择[11]。至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训练的内容和过程,博士生资格考试则并无明确的指引。

三、内嵌的科研训练机制和以考促研机制:香港地区高校的个案分析

对国内外有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资料和文献的分析显示,选拔淘汰机制是博士生资格考试的主要功能,也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博士生资格考试通过对博士生筛选,淘汰不合格的学生,保证培养质量。然而,这一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始终以结果为导向,没有对博士生的学习过程和培养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利于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持续良性提升。博士生培养项目的目的在于为博士生提供严谨的科研训练,促进其独立科研能力的发展。博士生资格考试如果仅仅强调筛选机制并不足以为博士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和其他地区相比,香港地区高等院校在设立博士学位方面持非常审慎的态度,博士生项目强调研究原创性、系统而严格的训练以及反思批判的意识。在博士生科研训练方面,香港各个院校建立了系统的博士质量管理机制加以保证,有着极严格的程序,博士生资格考试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12]。对香港七所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手册的分析发现,香港的高等院校规定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学生需要在博士论文答辩之前完博士生资格考试。以香港某大学教育学院为例,资格考试并不规定统一的时间和考核内容,而是给予博士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和弹性,博士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进度与导师协商决定。当博士生对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内容有了比较充分的把握,并与导师协商征得其同意之后,即可向学部委员会提出考试申请。经学部委员会审核通过,博士生方可参加资格考试。一般而言,博士生会在第二学年参加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单独进行。考试采用论述或者论文的形式,由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委员会的其他教授命题。考试内容围绕博士生研究领域的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方面展开。每次考试,博士生均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论述或者论文。资格考试与博士生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所出的题目主要针对博士生研究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虽然考试可以考察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以问题作导向,为博士生的研究提供指引。通过短期内对某一主题的系统研究,引导博士生在研究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在资格考试过程中,研究能力得以训练,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资格考试之后,学生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同时在专研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文献评述,站在理论的前沿与国际学者对话,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从以上个案分析来看,博士生资格考试可以辅助博士生厘清其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疏通理论脉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以考促学、以考促研的导航作用。因此,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性质可以从促进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视角进行重新阐释和定位[13]。促进学习的评估与对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不同,它以学习为最终目标,而评估或者测试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它强调考试对学习的助力作用[14]。此评估改革政策鼓励教师运用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估方法,在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和潜力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学习上。研究证明,促进学习的评估政策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实施以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和成绩等[15-17]

从促进学习的评估政策的原则来看,博士生资格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对其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定性,更不是终止学生的博士学习进程将其淘汰。通过资格考试的形式,博士生可以在导师和指导委员会其他成员的辅助下,系统地阅读分析相关研究领域文献,筑实理论基础并完善研究框架,探寻适宜的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及分析途径等。博士生资格考试过程中,博士生指导教师及其他教师也可以找出和诊断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上遇到的困难和瓶颈,进而提供有效的反馈,帮助博士生走出研究的误区,扫清学习障碍,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博士生资格考试在博士生的最近学习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内可以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研的支架作用(scaffolding[18]

由此来看,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在应用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其选拔淘汰功能,同时也应该关注其对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应通过将博士生资格考试有机整合进入博士生的培养过程,重点关注和培养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内嵌的科研训练机制和以考促研机制。

四、对我国内地高校博士生培养的启示和建议

研究者对我国内地30多所“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的文本分析显示,内地高等院校多数采用中期考核制度,只有个别培养单位如清华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开始试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清华大学将博士生资格考试定义为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型考试,重点考察博士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和宽广的学科基础和专门知识;是否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资格考试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选题报告。西南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规定:博士生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和论文写作资格。考生需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运用、文献述评、案例研究三方面各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考试委员会需综合课程学习、研究报告和现场答辩情况对考生考试成绩进行评判。综合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开题与写作阶段。一次考试未获通过,可补考一次,补考不合格将被淘汰。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制定了《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办法》,在部分院系试行博士生资格考试,重点考核博士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以促进博士生的专业学习,提博士生培养质量。

尽管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内地高校已经具备了实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条件,也从资源、环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博士生数量和质量等角度分析了实施的可行性[11],部分培养单位也已经意识到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博士生资格考试的优越性,但至今我国内地大部分高校依然没有施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少数培养单位和研究者注意到博士生资格考试的选拔淘汰机制在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但其科研导向作用和促学促研功能却没有引起我博士生培养单位的重视。鉴于此,我们建议内地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在重新定位博士生资格考试目的和性质的基础上,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

首先,应转变观念和意识,重新定位考试的角色。博士生资格考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选拔淘汰,而是为了促进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高校博士生管理部门应将其看作内嵌博士生学习科研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以评估考核的方式来鉴别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筛选机制。考试的重点应放在辅助学生学习、挖掘科研潜力上。其次,采用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估方法。在博士生资格考试中,应鼓励使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博士生和其具体的研究领域为落脚点,根据学科的特质和研究的属性,寻找恰当的评估促学方法。方法的选择应讲究多样化,注重博士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和协商,充分发挥博士生的能动性和导师的辅助作用。再者,突出考试的“科研性”。严谨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是博士生教育的主要方面,学生的政治思想、身心健康以及课程学习情况已经在中期考核或者课程考试中涉及,博士生资格考试应始终围绕研究展开,以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论文写作、研究文献为中心,重点挖掘博士生独立开展研究的潜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最后,应注重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过程性”,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博士资格考试制度,给予博士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和途径,辅助博士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得到成长和锻炼。

五、结束语

博士生资格考试不仅是一种选拔淘汰机制,更是一种内嵌的科研训练机制和促学促研机制。对于内地高等院校而言,相较过往,其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有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博士生培养机制方面依然主要依靠导师的个人经验,而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部分高校近年来虽引入博士生资格考试,却将其简单化为博士生和硕博连读生的选拔性考试,而未注重其对博士生科研的导航和脚手架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内地高等院校需要转变以往对博士生资格考试的看法,摒弃对选拔功能的过度看重,将博士生资格考试作为科研训练的动力源和导航仪来看待。在转变观念和重新定位考试性质和目的的基础上,资格考试应采取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估方法,围绕博士生的科研展开,充分发挥博士生资格考试对博士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逐步规范博士生科研训练机制,进而形成系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 中国博士质量报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新华社. 系统部署 重点推进 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N]. 中国教育报,2011-02-29.

[3] 孟卫青,吴开俊,王一博. 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63-66.

[4] 陈洪捷,赵世奎,沈文钦,等. 中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成就、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6):40-45.

[5] 程永元,邱成悌,王华. 关于博士生资格考试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 5):41-42.

[6] 余桂红,张应强. 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特征、论争与反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65-69.

[7] 宋琦琳, 陈国忠. 博士生资格考试机制的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112-113.

[8] 秦发兰,许丽琼,胡承孝. 博士资格考试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6-99.

[9] 罗英姿,曲福田.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强化科研潜力的评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74-77.

[10] BRADY DMILKIE M AHOSTETTER Cet al. The structure and substance of preparing sociologists the nature of qualifying examinations in graduate education[J]. Teaching sociology2001293): 265-285.

[11] 杨庚,杨健.我国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可行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1):93-96.

[12] 唐玉光,李欣,房剑森. 香港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C]. 谢桂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10 principles[M]. Port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4] LEE I. Bringing innovation to EFL writing through a focus on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J]. 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111):19-33.

[15] BLACK PWILIAM D.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Policy & Practice19981):7-74.

[16] SEBBA J. Policy and practice in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the experience of selected OECD countries [C]// GARDNER J. Assessment and learning.London Sage2006185-196.

[17] SEBBA J MAXWELL G. Queensland Australia An outcomes-based curriculum [C]//OECD. Formative assessment Improving learning in secondary classrooms. ParisOECD2005191-204.

[18] 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摘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9期)